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越来越多全球金融组织加入看跌大宗商品的阵营。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显示,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下行趋势,预计今年大宗商品价格较去年将下降21%,在2024年开始趋于稳定。
(资料图)
其中,今年能源价格预计下跌26%,以美元计价的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预计为每桶84美元,较去年平均价格下降16%;欧美天然气与煤炭价格则预计分别将下跌约50%与42%。
此外,今年粮食价格预计将下降8%,且化肥价格预计下跌37%,创下1974年以来最大的年度降幅。
中金公司大宗商品分析师郭朝辉指出,当前全球需求减弱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较为明显的压制,比如欧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收缩,能源需求承压,叠加美欧银行业危机蔓延、美国债务上限等风险因素,令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进一步恶化,对海外原油天然气形成明显的压制。
但是,不是所有大宗商品都被资本“抛弃”。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不少全球资本正积极涌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因为俄乌冲突升级导致乌克兰农产品外运协议续签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欧美干旱天气导致农产品产量下滑,都成为他们敢于豪赌农产品价格回升的重要筹码。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表示,若全球经济复苏,将给食品价格带来上涨动力,尤其是大米价格上涨状况令人担忧。此外,各方需尽快续签黑海粮食外运协议,避免小麦与玉米价格飙升。
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还将引发一个多米诺效应,就是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大宗商品出口收入持续减少,加剧本国的外债兑付风险。
“由于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美元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若大宗商品收入持续减少,或令不少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维持外债兑付的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陷入主权债务违约风波。”一位私募基金宏观经济学家向记者指出。
与此呼应的是,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在推进大宗商品跨境贸易本币结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的好处是及时在大宗商品生产与流通环节减少对美元融资的依赖,从而减轻这些国家的美元外债负担,逐步摆脱美元外债兑付压力的“烦恼”。
各路资本闻风而动“低配”大宗商品
世界银行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无疑给不少有意抄底大宗商品的全球投资机构“泼了一盆冷水”。尤其是不少打算抄底原油期货的投资机构可能将重新选择“观望”。
记者获悉,在《大宗商品市场展望》发布后,不少对冲基金不再考虑增持原油期货等头寸,因为众多投资机构都会将世界银行对未来大宗商品的预估值纳入投资模型,导致他们继续看跌大宗商品而不愿贸然入场。
一位商品期货经纪商向记者指出,目前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人气相对疲软,尤其是4月以来CTA基金一直因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而持续减仓,尤其在原油期货市场,他们的减仓离场力度最大,基本处于低配状况。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5月16日当周,对冲基金为主的资管机构持有的WTI原油期货期权净多头头寸较前一周减少1163.3万桶。究其原因,是WTI原油期货回吐了4月初OPEC意外减产以来的所有涨幅,令各路资本更加看跌原油价格。
他认为,世界银行这份《大宗商品市场展望》的唯一“利好”,就是部分对冲基金可以大胆押注美联储下半年降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令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或令美联储货币政策重心从抗通胀转向稳经济——通过降息举措避免美国经济急速衰退。
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高斯表示:过去一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助于降低全球总体通胀水平。但是,各国央行仍需保持警惕,因为一系列广泛的因素,包括弱于预期的石油供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或不利的天气条件,都可能推高价格,从而令通胀压力再次抬头。
一位华尔街多策略对冲基金经理坦言,通过预判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去预测通胀压力涨跌,往往具有很大的误判性。
究其原因,一是大宗商品到终端产品,要经过加工运输等众多环节,人力成本上涨,供应链不顺畅,汇率因素变化都会导致终端产品价格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出现背离,即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但终端产品价格上涨;二是地缘政治因素与天气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加大,很可能令预测出现偏差。比如众多投资机构认为粮食价格会因经济衰退风险而回落,但近期欧美干旱天气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再叠加俄乌冲突升级令乌克兰玉米小麦出口受阻,都可能迅速改变农产品价格下跌趋势。
世界银行指出,尽管今年粮食价格预计将下降8%,但它仍将处于1975年以来的第二高位。这预示着农产品通胀压力依然不小。此外,即便今年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但它仍高于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表明今年大宗商品通胀压力仍维持在近年高点。
新兴市场国家的美元外债兑付压力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另一个多米诺效应,就是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创收的新兴市场国家正面临新的外债兑付压力。
此前,IMF发布报告估计,目前新兴市场国家约2370亿美元的外债面临违约风险。
世界银行发出警告称,25%新兴市场国家正处于或接近债务困境,60%以上的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困境。
“所幸的是,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一度大涨,令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大宗商品出口收入骤增,有效缓解了其外债兑付风险;但如今大宗商品价格若持续回落导致国家美元收入持续减少,外债兑付压力再度卷土重来。”一位新兴市场基金负责人指出。
九方智投首席经济学家肖立晟此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直言,预计今年陷入主权债务兑付风波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增多,究其原因,一是全球经济低迷或令大宗商品价格与需求双双走低,令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更加糟糕,或引发主权债务兑付风波;二是美联储若将高利率政策延续更长时间,或减少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规模,令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无法筹集资金应对短期主权债务兑付。
上述新兴市场投资基金负责人直言,目前他们正在重点关注智利、阿根廷、巴西以及非洲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大宗商品收入状况,若发现这些国家上述收入难以覆盖美元外债到期本息兑付压力,就可能提前抛售其主权债券避险。
“尽管此举可能令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外债兑付风波提前爆发,但我们别无选择,资本一直是趋利避害的。”他指出。目前令不少新兴市场国家更难受的是,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美元融资成本水涨船高,或远远超过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发债募资的利息开支,影响他们的借新还旧能力。
这迫使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推进大宗商品跨境贸易本币结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推进大宗商品跨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初衷,可能是由于美元头寸短缺且筹资成本过高,迫使他们采取本币结算以减少对美元融资结算的依赖,进一步提升贸易效率;但此举的好处是可以逐步减少国家的美元外债压力。以往,这些国家大宗商品从生产到运输流通,都需要美元融资,导致这些国家美元债务压力沉重,容易掉入美元外债兑付陷阱;但若加大本币结算,相关产品生产运输流通都可以引入本币贷款,令美元外债规模逐步减轻。
“更重要的是,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农场主与能源开采企业未必需要美元,而是渴望拿到本币,这无形间给新兴市场国家推进大宗商品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进一步减少美元外债压力创造良好条件。”一家外资银行对公部门负责人指出。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