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徽风皖韵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联合推出“听故事、游安徽”系列之一“导游带你游安徽”,与您云游精彩山水,感悟厚重人文,尽享精彩旅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桐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翰墨飘香,享有中国“文都”的美誉,丰富的历史文化带来丰厚的文化遗存。在众多的文物遗存中,六尺巷遗址可谓闻名遐迩。它彰显了相邻之间、亲朋之间、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尹娜,安庆嘉华国际旅行社中级导游,从业17年,是喝着长江水、听着黄梅调长大的安庆小妹儿。今天,让我们在她的带领下,一起走进国家3A级旅游景区——桐城六尺巷,了解一下这条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宽的巷子”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文城西路,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六尺巷景区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太湖石等。首先咱们看到的是“懿德流芳”白玉牌坊。
白玉牌坊位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四个字苍劲有力。
△“懿德流芳”汉白玉牌坊
图源:桐网发布
它代表着什么意思呢?美好的品德能够流芳万世,那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拥有这样的牌坊呢?我想一定是忠孝节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拥有,而这座牌坊就是为了纪念这段故事的主人公张英。
穿过牌坊,可以看到一方乌石照壁,照壁上是这段故事的主要人物刻画,纷争、报信、批诗、和解,在照壁的后方用文字版详细记录了这段故事以及张英的生平介绍。
△诗画照壁
张英到底是谁呢?他是清朝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臣,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一路官位升迁,直到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荣登宰辅(也就是宰相之意)。而他的次子张廷玉更是了不得,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官拜保和殿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成为整个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配享太庙的汉臣,可谓荣耀至极,一时间“父子双宰相”的美谈传遍了四里八乡。
绕过照壁,太湖石映入眼中,上面所提诗句便是张英当年著的28字礼让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太湖石旁边,就是六尺巷。六尺巷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家宅,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伫立巷中,当年的场景好似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
△太湖石
两米宽的六尺巷为什么会被大家称为世界上最宽的巷子呢?也许听完介绍您就知道了!据《桐城县志》记载,当时,张英老家的房屋旁边有块空地,和一位姓吴的人家紧挨着,原本空地是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但吴家想越界占地盖房子,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向张英告知此事,想让宰相给家中撑腰。
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语,寓意深长,意思就是说写一封信来只为了宅墙的事情,其实让给邻家三尺又算得了什么呢!万里长城至今还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号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却早已不在人世间。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被乡里人称之为“六尺巷”。两家人也和好如初,这个故事也成为了邻里和谐的美谈。
由于历史原因,宰相府早已毁废,六尺巷仅为遗址。2000年前后,桐城市政府在六尺巷原址上就地恢复了原貌。如今,六尺巷的故事现已收入“中国风景名胜词典”,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尺巷
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咱们来到了巷子的尾端,有人会问了,不就是条巷子吗,有什么好看的?我想说,您如果是走马观花、一笑而过的话,那一定是来错地方了。如果您是为国为家为教育为立品而行,那一定是不虚此行。这条巷子它传达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好的品德,宽以待人,礼让三分。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皆有六尺,小到人与人、家与家,大到国与国之间,那将是一派和谐的景象。
在巷子末端,伫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面刻有“礼让”二字,与刚刚进门的那座牌坊交相辉映,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礼让”汉白玉牌坊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欢迎大家来桐城六尺巷走一走!
信息来源:安徽文旅
标签:
相关新闻